中国大通史(共14卷23册)PDF电子版(全)

  • 正文概述
  • 内容简介 · · · · · ·
    全书以中国历史时序排列,分为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1644—1840)、清(1840—1911)、中华民国共15卷。

    各卷分为综述与治乱兴衰、经济、国家控制、社会结构、精神文化、社会生活6编,以专题形 式叙史,后附主要参考史料、历史纪元表。

    本书是汇集我国史学界权威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一部新通史。是改革开放40年来唯一一套详细地、系统地反映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中国通史著作。

    由我国史学界权威专家学者倡议,180余位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著名学者参与撰写。

    本书特点

    新理念 新观点

    本书摒弃了一些长期以来陈旧的、单一的历史观,注入学界新理念新观点。

    与以往不同,本书更多地关注社会长期性、连续性、渐进性的发展变化过程,避免仅仅使用某个具体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作为变化的标志。

    比如,在历史分期问题上避免以具体事件为标志截然断限,除了史前文化外,特别强调周秦之际、隋唐之际、明清之际以及20世纪上半叶这样几个重大的变化时期,以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变化为标准来判断不同阶段的社会性质。比如,清朝上、下两卷,不再刻意强调1840 年鸦片战争这一界标作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分界的超乎寻常的重要性。

    本书摒弃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做法,将少数民族政权放在与汉人地方政权同样的地位上,对中央王朝与各民族之间的碰撞、融合,用全新的视角进行阐述。

    如,辽夏金与两宋大体上是同时的关系,本书没有将这些北方民族政权附于宋代卷中,而是强调他们的独立性,站在边疆和非汉族族群的角度反观处在中心的帝国,重新理解“中国”的含义,弥补过去多局限于中央和四夷关系的视角。

    新体例 新结构

    各卷一般分为综述与治乱兴衰、经济、国家控制、社会结构、精神文化、社会生活6编,以专题形式叙史,后附主要参考史料、历史纪元表,以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历史原貌和发展规律。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突破了以往通史只强调政治、经济对历史发展作用的视角。以往通史对社会生活、文化的关照通常只作为政治、经济的补充,篇幅较少,另外一些内容,比如民间文化的发展是以往的通史完全没有或相对简略,却在近年来学术研究中颇为重视的。

    本书以近40%的篇幅展现了包括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闲暇娱乐等在内的社会生活,并将其作为中国历史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论述精英思想文化成就的同时,特别注意民间文化和社会思潮。文化不再只被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果”,而将其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动相互关照、联接,让历史发展更加有血有肉。

    本书从社会学派的角度出发进行历史分期,并贯彻到这部书的整个史学理论框架,这亦不同于传统历史学派,以往的通史著作中没有把“社会结构”作为与政治、经济领域的历史并列的部分。

    书中所描述的“社会结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分层、各个社会群体、重要的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宗族等社会惯制。本书对一向被忽略的婚姻、家庭、宗族、各阶层、社群等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的探考,绝非一般性的拾遗补阙,而是在深入探究中国历史特殊传统的真谛,对历史的展现更加丰富、鲜活。

    新材料 新内容

    近40年来,史学界对于考古、文字、文献的开发、考证和大量相关历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新鲜血液。

    书中全新引入关于世界发展史与中国历史的关系,在中国民族研究、自然历史研究、重要经济专题以及社会结构、文化生活等方面均有新鲜观点和详实的史料阐述。

    本书打破以往通史不包括近现代史的惯例,囊括了1840年至民国时期的内容,以体现新的历史观。为尽可能全面、丰富地展现中华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面貌、文化思潮,我们在编撰过程中始终保持审慎的态度,对稿件的内容、字句进行反复斟考量,力求做到史料坚实、论述严谨。

    通观全书,佐证之丰,涉猎之广,几近半部历史工具书,给读者阅史、研史提供了极大方便。

    资源截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08790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优品资源 » 中国大通史(共14卷23册)PDF电子版(全)
    赞助VIP 享更多特权,建议使用 QQ 登录
    喜欢我嘛?喜欢就按“ctrl+D”收藏我吧!♡